1)第237章 抢粮食的福王_明朝大丈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要垄断这么多地方,一百万石盐自然是不够的,只用几千人加工盐自然也不够。中文.com**~

  盐湖周围现在已有四座盐厂,李景初步打算在盐湖周围再建四座盐厂,然后每家盐厂盐工增加到两千甚至三千人。

  不然的话,李景怎敢答应每年给朱由俭一百万两银子李景又不是脑子不好,自然不会自己掏腰包补贴朱由俭。

  当然,李景更不会用强硬的手段打击私盐,然后抬高盐价,那样等于是压榨老百姓的血汗钱。

  另外打击私盐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,而且恐怕还改变不了什么。

  要打击私盐,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官盐的价格,官盐价格比私盐价格还低,谁会冒着杀头的危险鼓捣私盐,那不是有病么

  而想降低官盐的价格,首先要改变原始的生产工艺,提高生产效率,扩大生产规模,降低生产成本。

  原来盐工煮盐,是用大锅煮,烧的是柴禾。

  李景现在用的是锅炉,就是炼铁炼钢用的那种锅炉,烧的则是煤炭。

  煤炭比木材更耐火,而且不用耗费大量的人力上山砍柴,更加省却了把木材晒干的时间。

  当然运输煤炭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,但是跟木材相比,显然更加经济实惠。

  另外,李景的水泥厂已经开始动工,生产出来的水泥,一部分提供给军工厂,另一部分则运往盐厂。

  有水泥这样的建筑材料,李景要是不在盐湖周外修建几座大型的晒盐场,那他就白从后世跑来一回了。

  实际上盐厂出盐最多的就是晒盐场,炎热的夏季,晒盐的效率要比煮盐高得多,美中不足的就是晒盐有季节限制。

  李景从朱由检手中要来盐的专卖权,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挣钱,而是要改变明朝盐政的弊病。

  拥有庞大的消费人口,国家居然没有从盐业当中得到利润,说出去都是个笑话。

  不算别的盐场,单就盐湖这一个地方产的盐,就可以支付辽东全部的军费,但实际上,大明每年都要拖欠军晌,连军晌都敢拖欠,大明不亡真是没天理了。

  只是李景现在还不是国家最高的决策者,暂时还没有能力去改变国家的政策,暂时他的影响力只在平阳府这一个地方,要想影响到别处,只能采取一些手段。

  给河南这些地方官好处,就是他采取的一个小手段。

  这些官员想保住他们的钱袋子,就得协助李景在河南推行盐政。实际上,官员得到的好处是从盐商手里取得的,李景并没有掏一个大子儿,另外盐价是固定的,老百姓也没有多出钱.

  表面上看盐商损失了利润,实则不然,李景并不是逮谁都给盐证的,能取得盐证的盐商就那么多人,这些盐商等于是垄断了李景盐厂的销售权。

  只要销量上去了,他们挣的钱不会比李景少多少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s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