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60章 民族共处_明末:带着复兴号崛起外东北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百姓吃饱肚子,才能说让他们发家致富。

  吃饱肚子就要有粮食,无论是种植的粮食,还是从其他地区运来的粮食。

  大华的粮食当前很便宜,便宜到一块一斤都积压很多。

  这源于各地的种植规模逐渐的扩大。

  尤其是南洋地区,一年三熟的气候,让稻米几乎每年都是大丰收。

  吕宋、婆罗洲、爪哇、暹罗等地,每年都是大量的稻米送到中原来销售。

  还有就是奥州、新大陆那边的粮食,那才是大型农场的产物,粮食如同山海倾泻般的多。

  再加上国家的各项管控措施,致使粮食运输到这边价格很是低廉,完全能够让百姓买得起、吃得起。

  距离这边最近的安南,粮食产量也是逐年的上升,运输到这边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。

  只需要海运到南部的海港,然后转到陆路运输过来,就足以供应这边的粮食消耗了。

  但说短时间转变百姓观念,让他们不种粮食种植其他作物,那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
  郑毅也不会允许政务院下这样的命令,那完全是让百姓离心离德的举措。

  再说粮食安全,是哪个国家都要考虑的事情。

  尤其是当前还是小冰河时期,气候变化无常,水旱灾害连年都有。

  外东北许多开垦出来的土地,因为气候原因只能再次废弃做牧场。

  若不是有南洋和新大陆那边的粮食扛着,整个大华也会有粮食危机。

  好在水利工程的持续完善,高产的粮种也开始发挥出作用,整个北方的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。

  南方这边还没有见到实效,肯定不敢随便的放弃粮食种植,所以朝廷对于种植还是要持肯定态度的。

  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多多的开垦荒地,大量的兴修一些梯田和水利设施,让老百姓能够看到土地而安心。

  郑毅在这边召见了几个当地民族的部落首领,有壮族、也有苗人和瑶人、洞人,以皇帝的名义重申了大华的发展政策,鼓励当地部落和百姓开展多样化的经济业态,种植和养殖结合,水产和山林养殖结合,多方开展经济作物种植等。

  华夏商贸和关外商贸,包括各地的商贸公司,都会来到这边和当地人签订收购协议。

  不怕养了卖不出去,也不怕吃不了都坏掉,只要种植的产品合格就会有人来收购。

  一下就解决了当地人的顾虑,他们纷纷感叹大华的好政策,是真正为百姓考虑的。

  就连那些一向对汉人不太感冒的少数民族,也愿意服从大华的管理,让族人过上更好的日子。

  他们常年生活在大山里面,跟汉人或者汉人官员都有很深的矛盾,甚至爆发过多次的冲突。

  要不是华夏商贸和关外商贸多年来在此地的经营,重新树立了这些民族的信任,恐怕这次郑毅亲来,他们也不可能下山来参加,谁让他们都受过两大商贸的好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s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