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98章 没缘分_肌肉影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才能玩文艺片。

  丁诚有时候也不太理解,现在这种环境既缺少专业的投资人和发行人,导演也经常拍到哪儿就算哪儿,但内地文艺电影为什么如野草般倔强生长?

  想来想去可能只有一个理由:文艺导演非常坚持!

  从某种角度讲,这算是一种可贵的品质。如果不是坚持,张猛在剧组账上只剩47块时就应该放弃了。

  徐浩峰的处女作《倭寇的踪迹》也曾经入围威尼斯关注单元,当年那部有些另类的武侠电影在海外电影节上备受青睐,甚至被认为是开创武侠电影的新流派,他也被外媒冠以大陆的胡金铨的称号。

  然而在内地上映却两极分化的严重,首映就有观众当面向他提问:“这部电影究竟想表达什么呢,我真的没有看懂。”

  一边解释电影讲的是关于高尚的故事,一边重申自己的坚持:不关心票房、继续拍这种风格的电影。

  别说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,就连吴宇森、许安华、吴君如都一样头疼。王晶甚至宣称:文艺电影没一部赚钱的。

  直到他投资的《天水围的日与夜》在金像奖上包揽四项大奖,吃瓜群众才大呼道:这难道就是那个王晶?

  之所以投资文艺电影,真的不是为沽名钓誉,因为很多片子他连名字都不挂,生怕自己烂片之王的招牌会影响观众,只是真心觉得好剧本不应该被埋没。

  不论王晶还是刘天王,他们投资文艺电影,不是单纯地给一笔钱就不管,而是用自己做商业电影积累的经验,从头到尾为这部影片保驾护航。

  王晶是一个优秀的监制,很懂得成本控制,营销方面也是一把好手。而刘天王有一个专业的团队,每次都在片场盯着,帮忙协调各种问题,这种态度能不成功?

  想到这里,丁诚哑然失笑,回顾自己一路走来,第一应该是动作片,第二是悬疑犯罪,第三勉勉强强才算文艺片。

  而且都是港岛出品,巅峰是桃姐,踏血寻梅勉强也算一个,至于内地还真没有出彩的。

  当然也有这样一类文艺电影导演:只要愿意拍片,马上大把的银子送上门。拍好就能送去电影节参个赛、拿个几个奖回来,甚至上映还能有商业大片一样的票房。

  在港岛叫王家卫,在内地叫贾樟柯。

  既有拍片的才华,也精于算计。在某种程度已经跨越所谓文艺与商业的界限。

  因为在很多文艺青年眼中,王家卫就是小资文艺的代名词。可在自己看来,他绝对是个全面发展的实干家,既是一位个人风格强烈的文艺片导演,也无比了解观众,尤其是影展评委的口味。

  圈里要说最了解王家卫的,恐怕就是看上去跟他南辕北辙的王晶。曾一语道破天机:“我和他没有本质的区别,都是商人,只是一个贩俗,一个贩雅。”

  贾樟柯擅长的是用商业赞助的钱拍个人风格的文艺片,听说去年监制并导演的系列短片《语路》,就是某高端名酒品牌的赞助。

  全片没有该品牌的任何植入广告,只在末尾打出体现该品牌精神的一句话,很装逼。

  另一个是《二十四城记》,你丫的就是一个楼盘的名字。以前是一座老的三线工厂,讲的是这个工厂的故事,丝毫没有提及该楼盘,但靠着这个片名把俗不可耐的地产广告打进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?

  只有独特的电影才能吸引到高端品牌的认同,虽然这些影片在内地市场并不卖座,但人家想要拍电影找赞助,几个电话轻松搞定的事。

  暗自叹气,其实自己也想尝试文艺片,但一直没机会,尤其是内地,缘分不到啊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s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