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39章 吏治清浊凭谁论(二)_宣和轶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赵佶说明自己的想法后,一众宰相都在思考这个问题。作为分管吏部的宰相,曾布率先问道:“官家,派遣巡按御史,以何名义,派遣何等样官吏,以何品级为限?”

  赵佶想了一下觉得参考明代制度也不错,赵佶说道:“吾以为选派的御史应该年富力强,不畏强暴,品级低一点无妨的,只要他们能帮吾揪出这些蠡虫,吾不吝赏赐。”

  一众宰相都明白赵佶的意思,无非是以小治大呗,任用这些官卑职小的御史去纠察地方的方面大员,因为他们年轻,有冲劲,同时官职不大,也未必这么在乎这个七八品小官,同时初入官场,还有一腔热血,他们敢于不畏强暴,毕竟心里还有良知,要是那些老油条,恐怕对很多事情就习以为常了。

  苏辙问道:‘官家,选派御史赴地方巡视,应该以何机构为名,毕竟台谏的巡按御史要长期在地方巡视还是要有一个名分比较好。’

  章惇想了想说道:“要名分的话,臣以为效仿前唐行台制度,就称为行御史台即可,行台御史也属于台谏范畴,长官嘛,按前唐制度,察院,设监察御史若千人,执掌纠察州县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。唐代时以道为监察区,全国共分为十道。每道设一名监察御史,称为都巡按使,为行台长官,其余监察御史为巡按使,虽有品级之别,但是不管都巡按使还是巡按使都是监察御史,没有高下之别,都可以直奏银台。”

  赵佶觉得章惇这个建议非常之好,因为现在地方有监司,没有经略安抚使司的地方,转运使就是地方长官,若是有重大战事,朝廷临时任命大臣为宣抚使也足以处置战事。若是真的和明朝一样,巡按御史执掌大权,赵佶怕最后巡抚又横空出世,其实现在的制度对于赵佶来说刚刚好,不需要巡抚,行台的设置将巡按御史的职权牢牢限制在监察地方上,这样监察御史就没有可能做大,成为像刺史或者节度使那样的地方割据势力。

  同时在章惇的设计中,都巡按使和巡按使虽然存在上下级关系,但是还是按照台谏的管理模式,就是有上下级,但是没管辖权,只要任何一位监察御史觉得需要弹劾,他就可以直接弹劾,避免了地方大员和台谏互相勾结的事情发生。这样的设计赵佶觉得没有任何问题。

  然后就是人选问题,这样朝廷需要大量的御史,苏辙和韩忠彦都建议启用之前被贬谪的一部分官吏,他们大部分都是旧党成员。当年因为各种原因被罢黜,如今要么赋闲在家,要么任祠禄官,赵佶觉得启用他们倒也不是问题,但是要求启用的都是官声好的,没有贪污前科的官员。

  同时从州县官吏中选拔一批通晓实务,又经过历练的年轻官吏进入台谏,现在的台谏御史,固然操守好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s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