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32章 这可是三千万?_直播鉴宝,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比喻不是很恰当,但道理是一样的。

  按照正常的实验程序先目鉴东西的种类、大概时段、大致构成、主要成份,再研讨相应的实验方案。

  然后再根据储存环境、氧化及腐蚀程度,制定相适用的实验计划是做光谱储能释放,还是做放射性元素半衰,或是做微量元素转化,还是做磁场年代演变。

  有的时候,同一时段、同成份的样本,所需要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迥然不同。甚至同墓葬发掘的同器物,有时也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。

  因为出土深度不同,受腐蚀的酸碱强度不同。

  实验方法又多,可适用的仪器更是五花八门,样本数量足够的话还好一点,可以不断试错,如果样本不足,就需要不断的分析和辩证,确定最佳方案。

  在相关研究机构,为一场实验而准备一个星期的事情,真的很常见。

  而现在呢?

  没有研讨,没有分析,也没有辩证,更没有征求谁的意见,全凭他一言而决。

  特别是从第二件黄铜花觚开始铜器剥皮壳、瓷器刮釉粉、胎足钻孔、古玉泡强酸……全是毁灭性的取样方式,等于实验做完后,东西也废了。

  废不废的先不提,方法要是错了呢?

  可没地方再找第二件,想纠错都无法可纠。

  更关键的是初检、复检同时进行?

  外行可能听不懂,但懂研究的人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实验就是终检,就要依实验数据出具结论。

  换句话说复检就是最终结果,哪怕是错的,你也得当成对的……

  诡异的是,竟没有任何人发表哪怕任何一丝意见?

  马献明雷厉风行,李定安如何安排,他就让研究人员准备相应的仪器、试剂。

  几位研究员马不停蹄开机、预热、按编号找器物、取样……

  “何秘书长,佩服……要说专业,还得是你们”

  “什么?”

  何安邦正在摆弄古玉,好像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茫然的抬起头“申会长,你说什么?”

  “我是说实验不需要微样试检,不需要分析,更不需要制定实验计划,就直接取样,然后直接就能上机器,甚至是一次做六组……搁我们,光是准备至少都得两个星期!”

  你说的是反话吧?

  不走任何程序,不制定任何方案,甚至连个草创的提纲都没有,张口就来,蒙头就干……

  这要是老马,何安邦提着拳头就上去了来,睁大狗眼瞅,墙上贴的是什么?

  那么大的字看不见,制度和规定都让你给吃了?

  但换成李定安……嗯,你高兴就好……

  何安邦想了想“我们也不经常这样干,绝大多数的时候,还是要现场会鉴,商讨方法,制定计划……一次也做不了六组那么多,顶多做两组!”

  “那也挺厉害的两次就能出结论,我还第一次见?”

  那不然呢?

  别说你,没碰到李定安之前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s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